一、东亚杯战略定位:成绩优先的现实考量

肖赧在分析国足东亚杯名单时指出,本次参赛阵容虽包含 4 名新人(蒯纪闻、廖锦涛、薛庆浩、于金永),但核心框架仍以世预赛主力为班底。这一选择折射出中国足球在经历 2026 世预赛失利后的战略调整 —— 通过东亚杯这一 A 级赛事争取国际排名积分,为新周期备战奠定基础。从赛程看,国足需先后对阵韩国、日本和中国香港,其中日韩两队虽以本土联赛球员为主,但整体实力仍显著高于中超水平。这种对手配置决定了国足必须以 “保三争二” 为底线目标,避免重蹈 2019 年东亚杯垫底的覆辙。

二、阵容构建逻辑:新老交替的辩证平衡

本次名单的平均年龄为 25.4 岁,既保留颜骏凌、徐新等经验丰富的 “定海神针”,又纳入王钰栋、蒯纪闻等 05 后新锐。这种 “老带新” 的结构体现了肖赧强调的 “相对最理想成绩” 追求:一方面,张玉宁、塞尔吉尼奥等核心球员的回归确保了中前场的稳定性;另一方面,新人的入选并非单纯 “练级”,而是通过有限场次的实战考察(如蒯纪闻在中超连续两场助攻的表现),为未来大赛储备人才。值得注意的是,久尔杰维奇教练组并未采取 “新人全派上场” 的激进策略,而是计划在关键战中以主力阵容应对,仅在非核心场次给予年轻球员机会。

三、战术体系革新:4231 双后腰的实战价值

久尔杰维奇执教 U20 国青时构建的 4231 阵型,在东亚杯筹备中展现出明确的针对性。双后腰配置(如高天意 + 徐新)既弥补了伊万科维奇时代单后腰体系的防守漏洞,又通过中场的稳定调度为进攻端创造空间。这种战术设计在对阵日韩技术流球队时尤为重要 —— 通过陈泽仕、依木兰等球员的屏障作用,国足可有效限制对手的快速反击,同时依托蒯纪闻在影锋位置的串联,激活王钰栋、刘诚宇等边路突击手的潜力。从训练情况看,教练组已针对定位球防守、攻防转换等世预赛暴露的问题进行专项强化,这将直接影响比赛的实际效果。

四、历史镜鉴与现实挑战:东亚杯的多重意义

回顾国足东亚杯历史,2010 年高洪波率队 3-0 击败韩国的经典战役证明,以成绩为导向的战术设计完全可行。但近年来,过度依赖 “锻炼新人” 的策略导致成绩波动(如 2019 年垫底、2022 年第三),这为本次赛事敲响警钟。当前国足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日韩的实力压制,更在于如何在帅位动荡期(久尔杰维奇仅为代理主帅)实现战术执行力的统一。从内部目标看,“保三争二” 的务实定位既体现了对现实差距的清醒认知,也隐含着通过比赛检验新教练组执教能力的意图。若久尔杰维奇能在有限时间内捏合队伍,甚至带队取得超预期成绩,其转正可能性将大幅提升。

五、青训成果检验:新人价值的多维呈现

尽管本次名单的新人数量有限,但蒯纪闻、王钰栋等球员的入选仍具有标志性意义。19 岁的蒯纪闻在中超已展现出出色的大局观和传威胁球能力,其在对阵大连英博时助攻张琳芃的表现,不仅体现了个人技术,更象征着海港队新老交替的成功经验正在向国家队传导。同样,王钰栋作为 U20 国青的核心射手,其在东亚杯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国足锋线未来五年的布局。这种 “以赛代练” 的模式,既避免了单纯为锻炼新人而牺牲成绩,又通过实战压力加速年轻球员的成长,与肖赧强调的 “相对最理想成绩” 形成逻辑闭环。

结语:成绩与未来的动态平衡

肖赧的观点揭示了中国足球在特殊历史节点的必然选择 —— 当务之急是通过东亚杯重塑信心、积累积分,为新周期备战争取主动权。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新人培养,而是强调两者需在战略框架下实现动态平衡。从阵容选择到战术设计,从教练组磨合到青训成果检验,本次东亚杯既是国足触底反弹的起点,也是检验中国足球改革成效的试金石。唯有以成绩为纲、以新人为本,才能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复兴之路。

肖赧:东亚杯国足需以成绩为纲,新人培养应服务于战略目标乐鱼官网